继往开来,用开放的心态点亮芯片之光

2020年是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从1956年以来,微电子学研究所打造了一个开放、充满活力的平台,今天的微所人仍将以全球化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从多方面深耕国际合作,共创芯片事业的光明未来。


构建多维合作体系,培养国际化英才。经过长期探索,微纳电子系逐渐形成了一套国际化人才共育模式。学生国际化培养步伐不断加快,积极支持本科生、研究生赴法国、比利时、日本等地进行交流学习。探索并实现了北京、香港、东京“一课三地”联合授课的教学新模式。教学方式与国际化接轨,实现了25%的主修专业课程全英文授课。将人才送出去的同时,也吸引了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所学习。为学生搭建有国际影响力的竞技平台,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微电子所与北京电子学会等单位共同承办了两届“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2019首届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吸引了来自德国、英国、韩国、科特迪瓦、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支队伍参赛。在首届大赛中,我系研究生组成的“清微Robot队”以全程零失误的绝对优势,荣获特等奖。微纳电子系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研团队,多人在国际高端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获得多项重量级学术荣誉。魏少军教授因集成电路智能卡和可重配置设备技术的全球领导地位,于2019年入选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2019年获得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突出贡献奖”,2020年获得IEEE产业先驱奖;王志华教授因医疗微系统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于2017年入选IEEE Fellow,并于2016-2019年期间担任IEEE固态电路学会管理委员(中国大陆首次);吴华强教授2019年获电子信息领域“科学探索奖”;任天令教授2016年当选IEEE电子器件学会副主席,2018年当选IEEE电子器件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席,均为中国大陆首次;魏少军、刘雷波团队的“CPU硬件安全动态检测管控技术” 入选2018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5项全球领先科技成果。


博采众家所长,打造高水准实践基地。微所自成立之初就注重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核心设备的引进,为科研学术研究打造了技术创新的基本平台。上世纪90年代微所就与IBM、Motorola、HP等国际知名公司深度合作,获赠多套仪器设备,形成了微纳加工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微所进一步引入国外资助,整合平台能力,联合共建“清华大学-三星电子半导体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新大楼,优化教学研究环境,平台支持了本科与研究生共计27门课程的开设;2016年与英特尔公司签署协议,联合研发“融合可重构计算技术和英特尔X86架构的新型通用CPU”,合同金额超过1亿美元,该项合作是英特尔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首次与高等学校直接合作研发高性能CPU产品,也是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对高等学校做出的最大单笔研发投资。高水准的创新平台促成科研成果水平获得重要提升和突破,高水平论文数量不断增加,2017年首次在半导体器件领域顶级会议IEDM上发表特邀报告,2018年首次在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顶级会议ISCA上发表论文,2020年首次在Nature期刊发表论文。


拓展交流渠道,筑巢引智拓展新方向。微电子所已经形成了广泛交流的国际化合作氛围。“十三五”期间,1000余人次到世界各地参加国际会议、学术交流;邀请200多名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参观;成功主办40余次国际会议,各种讲座、沙龙60余次;举办国际大赛1次。通过举办未来芯片国际论坛,泛林讲坛(Lam Lecture)、中荷国际半导体技术人才高层论坛暨暑期研修班,成功打造了常态化交流的国际合作名片。中荷国际半导体技术人才高层论坛暨暑期研修班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8届,对中荷高校之间的友好往来、学术交流以及培养半导体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芯片论坛,自2016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四届,主题从“中国设计自动化的挑战与机遇”、“智能芯片和智能世界”、“可重构计算的黄金时代”到“让芯片更智能”,始终把握技术前沿,汇集和连接了数百位海内外学者,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以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中心为牵引,在2016~2019年先后邀请50余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搭建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平台。


北京高精尖论坛暨2019年未来芯片论坛


2019年本科生寒假访学


9D7F31

2018年未来芯片论坛


15985

2017年美国泛林集团来访


8864A3

第八届中荷国际半导体技术人才高层论坛暨博士生暑期学校


558966

鲁汶双学位项目